毛泽东致陈文新信札

毛泽东致陈文新信札

毛泽东与陈文新合影

世界上第四个根瘤菌属,是由中国学者发现的,当时被命名为“中华根瘤菌”。它的发现者就是陈文新,土壤微生物及细菌分类学家。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根瘤菌是一类共生固氮细菌的总称,这类细菌在许多豆科植物的根或茎上形成根瘤并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植物营养,这种高效、节能、环保的微生物能够为农田生态系统提供其所需的80%的氮,并在极大程度上改良土壤结构。

陈文新是烈士的女儿,父亲是毛泽东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的同窗挚友,后随毛泽东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又随周恩来参加南昌起义。大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1930年2月被反动派杀害。当时,陈文新只有3岁,大姐12岁,二姐8岁。

毛泽东叫我母亲为大姐我们管毛泽东叫舅舅

当时毛泽东在一师附小当主事,我父亲就在那儿教小学。那时有四个教员,而且都带着家属,在长沙租了一套房子。这四家住在一起,毛泽东,我们家,还有两个老师。当时毛泽东就提议:我们要成立革命大家庭,把这四家都组织到一起,一起做饭,一起吃饭。我母亲负责伙食,她请了一个工人来做饭、买菜。因为我母亲也姓毛,结果毛泽东就叫我母亲为大姐,我姐姐们就管毛泽东叫舅舅,关系亲如一家。毛泽东周末出去调查,一早吃完饭就走,也不带饭,很晚才回来。他经常那样去活动。1920年,毛泽东跟我母亲说:开慧要跟我结婚了,我母亲说好事呀,就给他张罗,准备必要的床上用品等东西。最后请了两桌客人,很简单地在家里办了办。毛泽东没别的人在那儿,所以说起来我们的关系就是很亲。

解放后我没有回家,一直到1951年4月。那年,我利用春假回了趟家。母亲就跟我说,你代我写一封信给毛泽东。我当时很高兴,回到武汉大学以后,我代她写了一封信,我自己也写了一封,放在一起,就寄给毛泽东了。信里介绍了一下我的学习情况,告诉他我在武汉大学农学院学农的一些简单情况。这封信发出后,很快就收到了毛泽东的回信——“文新同志:你的信和你母亲的信都收到了,很高兴。希望你们姊妹们努力学习或工作,继承你父亲的遗志,为人民为国家的建设服务。问候你的母亲。祝进步!”

读罢信后,我心情激动,而同样兴奋不已的还有武汉大学的师生们。当时就有人提议:陈文新收到毛泽东的信,我们用信上的字做个校徽吧!最后,不只是校徽,就连校牌、周报的字体都取自这封信。

毛泽东逝世以后,中央办公厅动员所有和他有信件来往的人,要把信收回到中央办公厅去。我母亲、我姐姐的那些信都被收去了,最多留个照片。但我把这封信留下来了,没有交。

在莫斯科聆听毛泽东讲话

1954年,我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班学习即将结业,我写信给毛泽东说我来北京了,告诉他我过暑假就要到苏联去。一个周六的下午,忽然有一个人来找我,拿着我给毛泽东的那封信。我说你怎么拿着我的信呢?他就告诉我是毛泽东要他来带我去家中作客。原来,他是毛泽东的保健医生,叫王鹤滨。毛泽东委托他带我到毛家做客。在路上,王鹤滨告诉我:“毛主席对我讲,你是在武汉大学学习土壤农化的,很有志气。”

他把我一直带到了毛泽东女儿的卧室。卧室的陈设是典型的湖南农民家最简单的那种陈设,一张双人床,很旧的,颜色都是黑的。旁边是一张吃饭的方桌,也是黑的。方桌旁边是四条板凳,还有两张湖南农村的靠背椅,矮矮的,木头做的那种。我没想到毛泽东家会是这样的陈设。后来,我跟王鹤滨两个人陪着毛泽东在桃园里散步,还照了相。照完相后,毛泽东就跟我们坐在藤椅上,开始谈话。可能毛泽东觉得我大学也毕业了,也要留苏了,算是长大了,所以跟我谈的主题是农业。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我挨毛泽东的剋了。我们一解放就是学苏联,农业原理着重总结苏联的耕作经验,叫“草田轮作”,就是又种草又种田,轮着来。那时我觉得人家是很先进的经验。讲了以后,毛泽东跟我说:“我们农民才几亩地,都拿去种草,吃什么呀?我们又没有什么畜牧业,种的草拿去干什么?”这一问,我就懵了。

其实毛泽东对农业、对土壤改良是很了解的。他谈到要提高土壤肥力,谈豆科植物根瘤菌;还谈到种牧草。跟我讲苜蓿很好,还讲苜蓿能固氮,根上有瘤子。

这就是毛泽东给我上的根瘤菌的第一课。他还跟我讲了空气,说豆科植物固氮是把空气中间的氮气变成肥料,他说工业和农业都应该多利用空气。这次见面长达六小时。

这次谈话之后不久,我便前往苏联进入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学习土壤微生物学。在留苏的第三年,1957年11月17日,正访苏的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礼堂接见了中国留学生。在那里,我第三次见到了毛泽东。

那是在莫斯科大学,毛泽东来接见中国留学生。我也在现场。本来说好大家都坐着,不准站起来,可是毛泽东来了,前面的人都站在板凳上了。毛泽东上了讲台,他拿着一个水杯,举起水杯就说:两个卫星上天,68个国家的共产党开会,这是东风压倒西风。还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选择根瘤菌专业

1959年,我回到祖国,在中国农业大学开始了教学工作。然而,原本打算有所作为,却被一次次卷入到政治运动中。直到1973年,恢复工作,我选择了既艰辛耗时又偏僻生冷的研究——根瘤菌,这就是毛泽东曾指示我要研究的能固氮的苜蓿。

其实,根瘤菌是一类共生固氮细菌的总称,这类细菌在许多豆科植物的根或茎上形成根瘤并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植物营养,这种高效、节能、环保的微生物能够为农田生态系统提供其所需的80%的氮,并在极大程度上改良土壤结构。

我的工作是从野外采集开始的。天山南北、五指山麓,只要有可供研究的素材,我就会去考察。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发现了第一个新属——当时世界上第四个根瘤菌属。这种菌除了越南,只有中国分布广泛,因此,被命名为“中华根瘤菌”,这也是第一个由中国学者发现并命名的根瘤菌属。

作为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根瘤菌的产业化才刚刚起步,投入应用的试验田面积较少,这使根瘤菌的运用还处于较低水平。然而,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滥施化肥污染了蔬菜品质,污染了环境;重茬的种植方式带来了严重的病虫危害;农药的过度使用,使得毒性越来越大。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就得利用间套轮作生产方式,将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体系加入到禾本科粮田中去。它既可以减少虫害,又能使粮食增产。西方国家作为该项方式的先行者,根瘤菌的应用早已投入到农业领域并取得了成效。美国的四大作物小麦、玉米、大豆、苜蓿中有两种是豆科植物。而仅靠与这些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的固氮,总量就占了全美施用氮肥量的一半以上。

可是这种生产方式的改变实际上意味着我国原有的整个生产体系都要发生一种变化。如东北有个农垦区,我问他们搞轮作行不行?就是今年种豆,明年种禾本科,他们不愿意接受。他们说我们现在是一条龙的生产体系,大豆种出来以后要榨油。要是今年种大豆明年不种,榨油工厂就要停产。因此,要把间套轮作加入到这个体系中,就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理念。

现年已经82岁的陈文新打算将她所采集收藏的几千株根瘤菌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在土壤里,这些小小的微生物不但能够吸取空气中的氮分子,转化成大量的天然肥料供植物作为养分,也极大地改良了土壤结构。而它的廉价与环保则是人们在实验室里创造出的化肥所无法比拟的。为了这一信念,她仍在做着自己的努力。

摘自《百年潮》200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