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食会成立的三幅图景

核心提示:3月24日,华食会成立,相聚、融合,聊叙、回味,祝福、开颜,拥抱、珍重,几幅唯美的画面让人动容、流连。

万物萌动,芳华如初。

3月24日,动感、时尚、包容、创新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迎来了一群华农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次聚会囊括了古人诗中所有的意境和情感。一群充满热情和梦想的人在一起,共同见证华中农业大学食科专业校友联合会的成立。

相聚、融合,聊叙、回味,祝福、开颜,拥抱、珍重,几幅唯美的画面让人动容、流连。

图景一:我们都是回家的“孩子”

签到处、留言处,无论是“历尽世事”的老校友,还是“初生牛犊”的新校友,看到华中农业大学的字样,莫不动容,看着熟悉的老师、熟知的母校,总有一种感情在胸中激荡。

诚如赵吉斌校友所言:“最秀莫过于狮子山,最深莫过于华农情,最亲莫过于华农人……这是海内海外、四面八方的华农人的大聚会。”

回想读书岁月,回忆老师教诲,回想昔日同窗,他无不感慨。事实上,若干年后,他是这样去说,也这样做,用实际行动去爱他深深喜爱的母校。他说,华食会将秉承团结奋进的精神,践行“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之真谛。

史贤明校友把自己比喻成“狮山的草”,而这棵草,深深根植于“南湖的情”。

他说,从1978年到2018年,进校40年,他未曾忘记自己是华中农大人,对他影响最大、最深的一所高校,是华中农大!演讲中,往事浮现,他说他特别珍惜和导师陈华癸、周启的合影,正是有了学校大师的指点,才有了今天的自己。他动情道:“如果把母校比作一头雄狮,那么我自己愿为一头老黄牛,一头勤读力耕的牛!”

光影魔术手拼图11

老校友、新校友签到留恋

DSC_7564

史贤明校友入校40年感言:“风声雨声读书声伴我四十载,亲情友情校友情随我五洲行”

左剑兵校友的故事更是奇谈:他和爱人是1985级食科人,他的女儿左惠子是2009级食科人,而他女婿则是2011级食科人,全家食科人!在这个季节,他们的故事给人带来了新奇,也带来了澎湃与激动。左剑兵说,“我们这个食科小家,找到了华农这个大家,真好!”

女儿左惠子则说:“最忆是桃花,永远记得学校的那片花海,烂漫与激情都在那里。”通过学校“2+2”项目培养,在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的左惠子真诚地希望华农的明天越来越美好。

在现场,还有很多作为志愿者的在校同学,食工1502班的谢沅伶就是其中之一。他说,校友们就像回家一样,他们用笑容和拥抱展示对母校的眷恋、欢喜和期盼。

徐童,2016级食安学生,她说每当看到校友们之间的互动,大家都会“会意”一笑,大家都会惊叹这几年的变化和发展。尤其是看到白发老校友,自己总是鼻子一酸,她坦言:“看到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家,特别美好!”

图景二:我们都有一个“谢妈妈”

参会的嘉宾,有一位老教授,名叫谢笔钧,但校友们大多数都叫她“谢妈妈”。

“谢妈妈”是凝聚校友的核心,用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形成一种校友“磁场”,学子们犹如小铁钉儿,围坐在她面前,想再听一听她的教诲。

在酒店大厅、在报告厅、在自助餐厅,总能看到一大群人与“谢妈妈”拉家常、聊过往,一起合影。“那时我学习不用功,谢老师总是鼓励我!”“那时我很调皮,让谢老师操心不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让谢老师修改论文,没想到您立刻同意了。”

“谢妈妈”看到每一位同学,犹如看到自己的孩子,她时常说:“最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和同学们待在一起,最年轻、最青春、最活跃。”

10米开外,一位年轻人远远就高兴地向“谢妈妈”打招呼,他就是来自新疆的博士毕业生李海龙,专程赶过来参加华食会,专门过来看看昔日的同学和老师。当“谢妈妈”看到李海龙两岁孩子的照片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DSC_7531

谢笔钧与学生一起分享快乐

DSC_7568

校友代表向谢笔钧、吴谋成献花

一个校友总让“谢妈妈”想起一群同学来,看到李海龙,她想到了塞内加尔的留学生,想到了寒假指导本子写作的一位年轻老师。

为何这种感情不是亲情而胜过亲情?

是因为“谢妈妈”心中永远装着每一位同学,而每位同学也装着她;是因为即使自己年过古稀,还担心每个同学的发展、每个校友的事业和前景;是因为“谢妈妈”有一颗强烈的求真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从1987年来到学校,无论风雨变化,不变的是谢老师的严谨治学。在食科楼,学院为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单独保留着一间办公室。

“不是我好,而是同学们太好!”“谢妈妈”时时把学子们的成功归因于学子本身,以极为谦卑而又慈祥的面孔推说着同学们对自己的赞美。

如今,从“谢妈妈”变成了“谢奶奶”,谢笔钧用自己的爱浇灌每颗求学上进的心。也正式因为谢笔钧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扛起了校友凝聚的大旗,大家愿意团结在华食会的旗帜下,继续前行、越走越勇。

图景三:我们都叫“食科一家人”

一个只有34年历史的学院,却以“一家人”的名义走过15载,何其温馨!华食会就是在这样“食科一家人”的概念感召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每个人都愿努力为“一家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事实上,华食会从动议到成立,只有短短23天。3月1日,食品科技学院召开120周年校庆活动策划会,郑重提出成立华食会。这个行业特色明显的行业校友会立即得到了学院的认同,同时赵吉斌、史贤明、方曙光、左剑兵等也马上响应。

于是,一个涵盖联络组、会务组、文艺组、接待组的22人团队开始组建,一个全新的华食会即将诞生。

然而,过程远比想象的复杂——从3月1日起到会议正式召开之前,每两天,上海校友会食科分会史贤明,上海沃迪赵吉斌、朱雪风、江苏微康方曙光、食科院李斌、向异之等,通过网络,晚上9点起开始召开视频会议,落实会议安排和工作进展。与此同时,食科院的宣传片、画册也在紧锣密鼓地制作中。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文艺组每每排练到凌晨;会议现场,接待、安排食宿、排练节目,这些繁琐的工作让胡小娱、张静妍、邵晋辉等凌晨3点才能入睡,早上6点又起床拼命干活。

DSC_7544

树叶标本赠校友,这些树叶全部来自母校狮子山

光影魔术手拼图22

会议志愿者徐童和谢沅伶

同样是为了这个盛会,食科的部分同学从FIC学术会议现场涌向华食会现场,争当志愿者,为校友做好服务。

办好华食会,同样牵扯了院长李斌教授的巨大精力,这几天,开启连轴转模式的他,寄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为校友取得更多资源共享、情感交流的机会。他每天电话联系、邀请特别的、有代表性的校友,主持校友会换届、安排衣食住行,忙得脚不点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华食会邀请的校友基金会理事长李忠云、副校长周承早也不辞千里、忙中偷空赶来,为华食会提出指导性建设意见建议。

“一家人”的情愫继续延伸。

远在坦桑尼亚的胡小松和异国他乡的杨军,极希望亲临华食会现场观摩,但因为工作无法实现,他们用微信和视频给“一家人”发来祝福,祝福华食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一家人”成员、在校食科校友关桓达说,站在这里,就是“喊你回家”,赓续“食科一家人”的血脉情亲。

与此同时,北方、南方、东南等四面八方的校友都为华食会“一家人”送来祝福,表达对食科一家人的无限情感。

未来食品科技更重要,诚如食科院党委书记杨仁海所说,食科是朝阳产业、第一大产业,她必定能厚积薄发、续写辉煌;也诚如食科学院院长李斌教授所言,食科就是要看人所未看、做人之未做,实现“弯道超车”。

而这些目标,就如同会场旁边含苞待放的上海市花白玉兰,和风雨露里,她将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别样精彩。

记者手记

到上海参加华食会成立仪式,我心期待,在沪短短26.5小时,却情感充盈、收获满满。

所谓收获,至少有四:看到了“食科一家人”的团聚,看到了校友的母校情结,看到了行业校友会的创新活力,看到了主办方的忙碌身影。

而这些汇聚起来就是一句话:如果母校是家,校友便是游子,家的信仰让大家牢固凝聚。

很欣喜地看到,华食会搭建新的校友沟通平台、感情交流平台、事业分享平台正通过校友迅速传播,在充满创新与活力的上海向全国辐射。

而且这种情绪是可以传递的,更年轻的校友说,此举唤醒了自己对母校的再认知和情感催化——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讲,华食会是成功的,也为校友会的发展探索了新模式、成了新样本。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接下来华食会还有很多工作去做,如何凝聚校友之力,如何解决校友之难,如何沟通校友之情,需要务实推进,任重道远。

须知,校友的真谛是情感维系和走心交流,校友联络的根本目的是互惠互利、携手进步。

由此想到120周年校庆,我们提出“序长不序爵”“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品质至上、人尽开颜”,恰是此意。

因为,校庆本就是一场宏大的净化仪式和育人盛典。

“韶华似水,双甲子华诞将至;岁月如歌,食科心始终未改。”

深夜,带着这样的感怀和憧憬离开上海,机舱外,火红的城市道路勾勒出一幅生机蓬勃的夜景图画,记者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开始。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