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我们共同的节日•夏长

核心提示:这个夏天,5平方公里的校园,成为了数万师生校友共同参与创造的一幅巨大作品。

由春入夏,春生夏长,双甲子校庆弦歌迭起。别样毕业季、系列文化场域建设、爱校微捐……5平方公里的校园,成为了数万师生校友共同参与创造的一幅巨大作品。正是在亲身参与和创造中,母校与师生校友凝聚成更加紧密的共同体。

毕业季:校庆年的别样骊歌

2018年的毕业季,恰逢校庆年。考虑到这一届毕业生刚刚离校不久,在校庆日时可能很难有机会重返母校,于是学校提出为他们策划一场别样的校庆年毕业季。

校团委张进还记得第一次开策划会的场景,“当时不像是在讨论一项工作,就像自己的孩子即将远行,希望能在离家前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他,让他尽情享受家的美好和温暖,留下珍贵回忆,阔步迈向前方。”

把一页写满青春记忆的笔记折成千纸鹤,送给每位毕业生一面贴有姓名学号的狮山铃鼓,面向全校海选毕业典礼学生发言代表,邀请从没登上过舞台的毕业生在毕业晚会登台同唱一首歌,“向幸福出发”毕业荧光跑……一项项精心设计、精准施工的活动,赢得了毕业生的认可,让毕业生对母校有足够的自信和自豪。

现在美国留学的2018届毕业生肖思雨,手机里珍藏着“毕业鼓励”环节的视频,她说,“回看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地激动。铃鼓让我对毕业季的印象不全是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更多的是欢乐和对未来的向往。”

牛犇是一位校庆志愿者,负责纸鹤矩阵展现场布置。他记得,在布置的过程中,多次有并不认识的毕业生主动过来帮忙,还有的毕业生花了几十分钟寻找自己折的那只千纸鹤。园艺1404班刘梦锜就是当时参与布展的毕业生中的一员。同学们在忙碌的毕业季里聚起来,十多个女生围在一间寝室,一边一起叠千纸鹤,一边回忆共度的四年美好时光。刘梦锜说,当看到成百上千只千纸鹤一起排列出“园林”拼音字样,对学院、对学校的眷念与感恩一下子就涌了上来。

1990届校友“飞雪&木心”在看到学校官微毕业季报道后,回忆起了当年大学毕业时母校老师的寄语——“你的天性非常好,如果十年后看到你,还能保持,那你就太幸运了”。他说,二十八年了,一直记得老师的这句话。生活的酸甜苦辣磨砺着他,但他一直鼓励自己保持天性。看到校庆年“毕业鼓励”这段视频,这位校友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场景,他说:“母校策划毕业典礼上的‘毕业鼓励’可谓用心良苦,是愿我们每一位华农人,永远心中有钟鼓之声,脸上有钟鼓之色。”

大暑:系列文化场域建设

在酷暑难耐的七八月间,120花田、学府涂墙、狮山稻草人节、西大门景观改造……一批由我校师生校友自主创作的文化场域项目建设在校园全面铺开。

120花田的选址是一片杂草丛生、臭水潴积、遍布石块和建筑垃圾的荒地。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蜕变成了一片清新雅致、艳而不俗的花田。捐赠花种的狮景会浙江分会校友们10余次来校。有趣的是:在播种时怕天气太热影响出苗,校友们多播了一些,没想到在后勤集团绿化工人精心管理下,花田生长特别茂密,结果在后期不得不间苗。

花田建设期间,正值盛夏,后勤集团绿保中心职工们与时间赛跑,早上5点起床一直忙到10点左右,下午4点半又回到花田,直到晚上8点才吃上一口饭。在花田播种的关键时期,绿保中心苗圃部部长申伟接到父亲病危住院的消息。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决定过几天播种完再回家。结果,第二天父亲与世长辞,她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在艺术设计系,师生们的暑假充实而快乐,育人的课堂就设在校庆文化项目创作实践中。系主任张权统筹协调,青年教师全体上阵,陈曦、徐旸带领同学们创作“学府涂墙”墙面涂鸦项目,高尚桢带领同学们准备稻草人节作品,夏婉婷带领同学们开展校庆文创产品开发,杜静怡带领同学们负责博物馆展厅布置,梁骁和杨艳军分别牵头编创着校史校情动画设计项目,徐旸和梁骁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校庆之夜“3D幕墙”创作。

墙体3D投影的每一帧画面都有8K画质,每秒钟画面有24帧,而制作一帧画面需要在专业电脑上渲染20分钟才能生成。艺术设计系数字媒体艺术工作室的师生每天24小时守着机器渲图,晚上就在办公室把两个桌子一拼、铺个垫子休息,连续守了二十多个晚上才最终作出成品。徐旸说,“墙体投影不仅仅是一件作品,更蕴含着艺术设计系师生们深深的情怀,它见证了我们共同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让我们获得了深层次的归属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知道:艺术设计系能够为这所学校做些什么?我们应该去做什么?”

田湘黔是参与“学府涂墙”项目创作的同学之一。当走在学府路上,看见人们与涂鸦合影并称赞时,田湘黔说,“那种感觉真的很开心,因为这是我用自己的专业本领在华农留下的属于自己的东西,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和满满的成就感。”

今年以来,校园建设组完成了11项重点基本建设工程,13项相关环境改造与提升工程。由园艺林学学院风景园林系张斌教授牵头设计的西校门改造,遵循“重拾记忆、盛典礼仪、营造场所、优化空间、利于民生”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案易稿20余次,深入师生调研10余次,专题汇报研讨5次。为了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科研,后勤管理处在暑假50天内完成西校门改造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蔡润利每天一顶草帽、一壶水、一把尺,一丝不苟地钉在现场进行过程监管、质量控制。

让来校参加校庆活动的校友和嘉宾感到意外的是,如此隆重的校庆,校园里没有张灯结彩,没有布置花坛、彩旗和充气拱门,甚至看不到一条横幅和标语,反而清理了近百根广告牌、标识牌、电线杆,整个校园显得宁静自然、开敞整洁。

处暑:爱校捐赠群像暖心

8月下旬,爱校捐赠快速升温,众多师生校友共同绘就了一幅众人拾柴火焰高、寸草春晖汇暖流的画卷。

广大校友积极捐款捐物回馈母校,截止2018年11月20日,新签或拟签捐款协议总额1.2亿元,通过“校友之家”微捐平台接收捐款7549人次,获捐295.81万元。共接收62家单位、团队和个人的实物捐赠64件。

动科动医学院彭大鹏老师从8月29日获悉微捐消息后开始,到10月2日校庆日,坚持每天捐12元,连续微捐33天。他说,这是提醒自己每一天都要对学校心怀感恩,每一天都要力争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彭大鹏是师生校友与母校作为情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的一个缩影。校庆期间,从90多岁的离退休教工、毕业60余年的老校友,到刚刚拿到第一个月工资的2018届毕业生、刚入学的2018级新同学,再到国外大学的讲座教授、受过华农教授技术指导的普通农民,以不同形式向学校表达心意,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在上演,组成了一幅暖心群像。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李春子负责“校友之家”系统开发维护和管理。她说,校庆期间她是华农最幸福的人,因为后台收到了5000多条校友暖心留言,“我所守护的平台捐款金额不是最多的,但绝对是参与人数最多的。那收获的不仅是金钱,更是校友的凝聚力。”她和同事们为了完善“校友之家”功能,前后共更新版本18次,为4.9万余名校友提供注册服务,实现了80%以上是系统数据匹配自动认证通过。在校庆日期间,为1.5万名校友提供返校签到服务,累计保障了66.7万人次的网络直播和回放访问服务。

校庆日前夕,学通社记者乔瑞婷采写了《爱校捐赠群像暖心》报道。在采访的过程中,不断跃动的微捐数字、一个个校友回馈母校的故事给她带来的是感动、震撼、自豪和鞭策。采访结束的当晚,乔瑞婷一鼓作气写到凌晨五点完成报道,她说,“那会儿一点儿都不觉得困。平时在学校学习生活,从来没有想过十年、二十年后的我,会以什么样的心态再回到这里。这些校友的故事给了我答案,那应该是一种奋斗之后的感恩、骄傲、从容。”

如果说,别样毕业季是在特定时间节点实现了“华农之品”的具化,系列文化场域建设是在广阔校园空间完成了“华农之品”的物化,爱校捐赠则体现了“华农之品”内化为更多师生校友自觉的行动。

这个夏天的画面,让全体华农人更加期待,秋天生日时的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