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卫国:贫穷中走出的企业家


从贫穷中走出来,在拮据的生活中摸爬滚打,罗卫国从一个懵懂的农村孩子,在商海中奋勇拼搏蜕变成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从深圳、重庆到上海,再到如今花开全国,他将对园林行业的热爱化作创业和奋斗的动力。

功成名就之后,他却依然低调淳朴,不愿向公众提及太多成绩的他却十分关心母校学子的成长,设立奖学金帮助学弟学妹们圆梦华农。

“心中有阳光,哪里都是晴朗的”是他给母校学子的赠言,亦是指引他走向成功的人生信条。

从不接受媒体采访的罗卫国却十分乐意接受母校学生记者的专访,他将为我们讲述哪些动人故事?

说明: QQ图片20170919153945

“童年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贫穷”

出生于江苏省泰州靖江市的罗卫国,选择了“贫穷”和“自由”两个词作为童年的标签。他直言:“童年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贫穷。”他说小时候物质条件匮乏,即使是童年的玩具,也只能自己动手制作,所有的玩具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花钱”。

正如同他的名字一样,红色印象是那个年代的人们共同的烙印。罗卫国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每天早出晚归忙于田间,根本没有时间教育孩子,但这也恰好也给了他自由的童年。他常常跑到田边玩耍,十分快活。

到了该上学的年纪,由于条件有限,罗卫国不得不背着小板凳去上学。他坦言,家里虽然很贫穷,父母也无暇顾及自己,但在学习上要求却十分严格,无论寒冬酷暑,都不允许上学迟到。“记得有一年雪下得很大,脚踩在雪里拔都拔不出来,河上的桥断了,只能从水里淌过去……”

罗卫国回忆起小时候的经历,显得十分感慨,“即使这样,如果上学迟到被父母发现,就可能挨一顿打。”如今的他依然很感谢父母,他觉得父母的教育方式或许有些简单粗暴,但自己却受益终生。

贫穷不仅锻炼了罗卫国克服困难的毅力,还培养了他乐观的心态。他讲起几十年前外公的故事,他的外公在“文革”期间遭到批斗,即使后来平反,依然一贫如洗。为了生活,七十多岁的外公开始创业,蹬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每天忙东忙西,开了一间豆制品作坊。他每天忙到深夜,从磨豆子到压豆腐,都是一手包办,而第二天一早三、四点钟起床去摆摊赶早市,寒来暑往、风雨无阻。

年幼的罗卫国觉得外公十分辛苦,但外公却生性乐观,豆腐卖完的闲暇时间,总是邀几位盲人朋友一起拉二胡,每天都是开开心心的。“外公这种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一直感染和影响着我。这让我更加有动力、有信心在创业这条路上坚持下去。”

“选择上华农是因为上学‘不花钱’”

经历童年的贫穷生活,罗卫国十分希望能靠读书这条路改善生活。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对各个大学了解不多,却在高三填志愿的时候果断选择了华中农业大学。

“选择华农就是因为上学可以不花钱!”说到这里,罗卫国开心地笑了。对于一个囿于贫困的家庭,华农这个不但免学费还免食宿费用的“不花钱”的学校,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填报专业时,对外界几乎“一无所知”的罗卫国也只是看专业名称选择了园林。“当时园林专业的名字还是叫观赏园艺,外公的浪漫精神影响了我,潜意识里,我觉得这是个跟美好打交道的专业,也没多想就写上了。”而正是这样阴差阳错选上的大学和专业,成了他人生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1990年,罗卫国以高出录取线30多分的优秀成绩,进入华中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专业学习。正是在这里,他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和从前截然不同的生活。实习期间在山上自己动手做饭、在南湖边钓鱼、周末还可以去看露天电影,这些都是华农生活里难忘的回忆。

而在华农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学校严谨的校风,“印象中老师们大都很年轻,但要求十分严格,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都老了,但老师和学生的感情一直没有变啊!”

毕业后他将华农严谨的校风带到了企业,一手成就了企业的辉煌;美好的回忆让他深深爱上华农,爱上园林这个行业。他直言,四年虽短,华农的学习经历却让这个大学成了他第二个家,成为人生旅途中重要的足迹。

1994年,罗卫国以优异的成绩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

说明: QQ图片20170919153938

“我创业成功只是运气不错”

毕业之后,罗卫国通过毕业生和单位间的双向选择,来到了南海石油深圳开发服务总公司工作。90年代的深圳已经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最前沿,被罗卫国形容为“小公司、大社会”的公司也给他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贫寒学子终有一日跳出农门,在深圳这样的大城市谋得一份像样的工作,大多数人可能会就此满足,选择过平凡而稳定的生活。然而罗卫国却没有这样做,他先是在工作期间开了一家花店,后来干脆辞去工作选择创业。

罗卫国说,当时自己认为深圳发展虽快,但是缺少了很多可以把握的机会,而内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在自己擅长的园林行业,他看到了很多适合创业者的机会,于是他带着热情,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1999年,罗卫国带着年轻人的激情,只身来到重庆。他笑称自己当时是四没有:没有资金、没有经验、没有团队、没有熟人,只能依靠自己在大学时学习的一些理论知识慢慢摸索。想要创业成功,仅凭一腔热血远远不够。但几乎一无所有的罗卫国,却凭着仅有的那份坚持,勇敢地拼搏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天域生态园林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且第一次承担园林建设项目,就获得了客户的好评。

如今他对那第一个工程依然记忆犹新。为了按时完成任务,罗卫国和他的团队们不得不带着施工队加班加点地赶工期,为的是守住第一次项目的成功。时间紧迫,压力巨大,最后一晚,所有的工人都累趴下了,工地上只剩下罗卫国和两个管理伙伴一起就着微弱的月光和手电筒,奋战到第二天凌晨才有惊无险地按时交工。如今每次想起这段经历,罗卫国依然感动得热泪盈眶:“那是真正陪我创业和拼搏的伙伴们啊!”

眼看公司的业务借着重庆优秀的人才和市场发展得越来越好,业务也发展到了甘肃。但罗卫国却依然不满足于此。在意识到吸收人才的重要性之后,他认为决定公司前景的不只是市场潜力,还需要更多的人才和技术。于是在2005年,他将公司开到了上海,目的就是吸收更优秀的人才技术资源。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天域生态园林公司已逐步跻身全国园林生态企业第一梯队,并于近年成功上市。

谈到成功的秘诀,他谦虚地笑道:“都是运气。”性格淳朴的他不愿意说太多自己的成功,把这些都归结与两次“运气不错”的决定,第一次决定让他开启了创业的梦想,而第二次决定则让他拓展了企业的规模。在他现在看来,当时的决定十分勇敢,更是十分正确。运气永远站在肯努力的人这一边。

“园林行业潜力仍在”

从创业到今天,罗卫国依然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企业。他认为,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十分重要,工作和创业不仅仅是比拼能力,更多的是工作的态度。他用“厚德、担当、简单、卓越”四个词来要求员工,积极建设自己的团队,不断吸收优秀的人才,努力让企业进一步发展。

谈到企业未来的目标,他表示公司正在围绕生态治理这个核心,在产业上进行整合,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企业。罗卫国认为,正是由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欠账。因此,在园林工程项目市场逐渐饱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候,罗卫国从生态文明建设看到了背后广阔的市场。

“国内还有很多潜在的园林市场可以发展。”他以园林工程的市场对象为例,指出现阶段园林工程项目已经有50%发展到农村,城镇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以及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都不断给园林工程带来巨大的市场。

他对比中美两国的园林行业,在国外园林行业占比较大的养护市场,国内还没有一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因此,他认为园林行业前景依然十分广阔,重要的是在于能否抓住传统产业延伸出来的新兴细分领域的机遇,并敢于开拓市场。

对比自己创业的时代,罗卫国看到如今园林行业的发展感到十分欣喜。他认为现在可以有更多更好的渠道获得资金和技术,创业环境改善了许多。而在风景园林行业,与从前最大的不同则是专业研究方向更加细化,也提供了更多发展成产业的可能。无论是改良品种,还是栽培专业化,未来都可能发展成成熟的产业。

如今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罗卫国也十分欣慰。对于即将选择创业的华农学子,他认为创业说到底还是一条艰难的路,失败者不计其数,只有采用得当的方式才有机会实现成功,而更重要的是踏踏实实坚持走下去,敢于挑战困难,克服困难。

每次回到母校,罗卫国心中都感慨万千,他既看到无数年轻的脸庞和日新月异的校园,又看到了他离开二十余年始终不曾改变过的狮子山、南湖水,以及曾经学习过的景园楼。

2010年,罗卫国在母校设立了奖学金,后来又在原有50万元的基础上再次追加50万元,以激励学子笃笃前行。“我对华农真的有感情啊!”

罗卫国将激励自己多年的一句“心中有阳光,哪里都是晴朗的”赠给华农学子,希望他们不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母校,毕业后也来回报母校,他深情地表示,希望母校“根越深,枝叶越繁茂”。

(本文作者系学通社记者 李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