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吉斌:人生路,进一步海阔天空

“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鲁迅的这句话,被赵吉斌放在了“食在老家”项目的宣传片里。

对在外拼搏的游子而言,父母、故乡、童年,无论拨动哪一根记忆的琴弦,都会陷入往事回忆的缠绵,对有些念旧的赵吉斌来说,更是如此,亲人、故乡乃至母校,都是他一生难以割舍的情缘。

在光谷生物城,记者见到了行色匆匆的赵吉斌,他刚刚结束了上海的工作,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武汉准备参加会议。虽然日程繁忙,但他的脸上却未见疲态,相反,总是洋溢着一种自信果决的神色。看到记者,像“陀螺”一样忙碌的赵吉斌才歇了下来,坐在他的办公室里,窗后是一方池塘和郁郁葱葱的树林,他嘬了一口茶,慢慢地回忆起他的故事。

9E5AA93F6AC1F814B73F10CA311D3F64

“三农产品”度过的农大生活

出生在湖北松滋一个偏僻的农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本科和研究生都在农业院校就读;从事的事业又是与农业加工有关,因此赵吉斌总是戏称自己为“三农产品”。

1989年,赵吉斌参加高考。超过一本分数线的他被当时的湖北农学院(长江大学前身)园林专业录取,在当时的农村,能读大学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是这个录取结果并没有让他满意,“我想去上海、广州,走得更远一点!”

差强人意的录取结果并没有让赵吉斌变得消沉,天性活泼的他还是把大学生活过得多姿多彩,先后担任文艺部长、体育部长、宣传部长,此外,弹吉他、打篮球等这些文体活动也不在话下。

在大学,不光要保持活跃,更要能静得下心学习。来自农村的赵吉斌英语基础薄弱,但他也深知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为了能够快速提高英文水平,他强迫自己加入英语协会。

偶然的一次机会,赵吉斌得知外教Lucy喜欢打篮球,他心想“又是一个学习英语的好机会!”为了不露怯,赵吉斌便提前背好几段对话再去Lucy的宿舍邀他打球,这次在哪个地方被问住了,下次就专门准备那个问题。从简短的句子,到日常的对话,长此以往,赵吉斌的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甚至成为了全校为数不多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

本科毕业,同学们大部分选择回县里的农业局,或者是种子公司,按照当时的标准,这些工作都是“香饽饽”。但是赵吉斌压根没想过工作的事情,在大多数同学忙着找工作的时候,他一头扎进了考研准备中。考研的这种热情是自然萌发的,他说:“我就是觉得我必须要考研究生,而且只要我认真准备了,就一定可以考得上!”

那个时候,并没有所谓的考研辅导班,赵吉斌选择的跨专业、跨校考研,难度可想而知,但他没有胆怯。没有教材,他就写信给华南农业大学的老乡,托老乡从他们的图书馆中找资料,再寄给自己。就这样,凭着自学,赵吉斌考入了华中农业大学,成为了93级食科研究生。

二度步入“农门”,赵吉斌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在他看来,农业院校与其他院校最大的不同,在于农业院校很“实”,他也很感激两所学校的“扎实”“朴实”。他说:“农业院校的学生不会眼高手低,虽然可能短期会吃点亏,但是最终在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用实力说话。”

在华农读书的日子,或许对赵吉斌来说已经记不太清了,但华农带给他的,是他能够受用一生的“财富”。“‘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是非常好的人格打造的土壤,在这种校训精神引领下成长起来的华农人,有的是一种更深刻、更有思想深度的自信。”

3E4E2211AA0B50D069941F8DFC1D995A - 副本

赵吉斌讲述他和华农的故事(供图:梁力立)

“两次选择”产生的人生影响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选择”,赵吉斌一直把亚马逊的这句话当着自己的座右铭。在他的人生信条里,选择有时候比努力更重要。

1996年夏天,研究生毕业,去哪里又成了一个问题。不同于别人的迷茫,赵吉斌在这个问题上十分坚定,“我要到上海去!”他放弃了分配好的工作,在汹涌热浪里,坐了三天船,沿江而下,从武汉来到上海。为了去上海师范大学寻找老乡,他又等了一个小时的公交车。一番周折,一路颠簸,他终于在老乡那里找到了暂住之处。

他的选择没有错,上海机会很多,以他的学历找份工作并不算难事。他先后担任上海首批20家上市公司厂长助理、台湾TCP上海公司业务经理、美国独资BHA华东大区销售经理等职务,“外地娃”逐渐在上海站稳了脚跟。但优厚的待遇并没有让他沾沾自喜、原地踏步,创业的想法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里。

1998年年底,赵吉斌决定开始创业,但他也没有放下手头的工作。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处理创业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年,他的身体亮起了“红灯”。为了能够专心创业,赵吉斌正式辞去BHA职务,创立上海沃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间50平米的屋子,12张办公桌,这就是沃迪公司的雏形。缺乏资金,就靠人脉,赵吉斌以前的工作经历派上了用场。从食品加工、机械研发制造等简单技术,到为欧洲品牌做中国贸易代理,沃迪逐步成长为小有规模的企业。

创业小有成就,但赵吉斌又产生了新的疑问:“为什么我们只能为欧洲做代理,这些零件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能制造?”就这样,沃迪从代理销售逐步转变为组装配套。2005年,赵吉斌决定再次变革,走集“研发、销售、安装、调试、售后”于一体的实体公司道路。

2006年,赵吉斌敏锐地察觉到工业机器人的大好前景,决定尝试自主开发属于自己的搬运机器人产品。三年“磨一剑”,公司首款机器人研发成功,它干活利索、故障率低,并且价格方面比进口机器人有优势。随后,沃迪公司机器人正式进军全国市场,凭借着在技术、服务、价格等方面的优势,沃迪公司的产品不断得到客户的认可。

渐渐地,沃迪的客户名单上出现了中粮、新希望、红牛等大公司,还有部分产品已经开始在欧美国家市场上崭露头角。直至今日,沃迪仍把技术研发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

2015年,赵吉斌启动了“食在老家”项目,力图让每一位游子都能在他乡吃到故乡的饭菜,这里面,或许也寄托了他对故乡、故人的思念。

前往上海、做出创业的决定,每一个选择,其实都需要坚定的信念、敏锐的目光、足够的智慧作为支撑,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明辨哪些是稳定不变的,哪些只是昙花一现。

“我时常在想,如果我当时没有选择去上海、没有想要创业,现在的我又在哪里?”赵吉斌说,“可是人生哪有那么多如果,你今天的样子,就是你一个又一个选择塑造的。”

“一张车票”背后的创业故事

创业就像一场马拉松,没有志趣相投、彼此信任的伙伴相互帮扶,很难走到最后。二十年来,赵吉斌与三位合伙人共担风雨,齐头并进,才成就了今日的沃迪。他把自己和这三位合伙人的缘分总结为“一张出租车票的故事”。

在赵吉斌开始创业三个月后,之前台湾TCP上海公司的三位同事找上门来,非常坚定地说:“吉斌,我们想跟你一起干。”虽然眼下正缺人手,但自己只在那家公司工作了6个月,和他们又分属不同部门,彼此了解并不深。这让赵吉斌有些困惑,他不解地问:“公司刚开始,还很不成熟,你们为什么一定要加入?”

原来,公司有一次派他们四人一起去谈工作,路途有些远,打车费要150块,一番讨价还价后,司机同意给他们打八折。返回公司后,赵吉斌拿票据去报销,让那三位同事很惊讶的是,他在票上写了“票面150块,实付120块”。“我们以前都是原价报销,也从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对,你真是让我们太惭愧了。我们坚信你是能干大事的人!”就这样,赵吉斌的创业路变成了“四人行”。

创业路并非一帆风顺,公司注册后的一两年,因为没有什么业务,导致发不出工资。没有车子、房子可以抵押,赵吉斌也没办法贷款,整个沃迪一度陷入了周转困境。

这个时候,一个上海本地的创始人来找赵吉斌,和他商量:“吉斌,要不我先把我们家的房产证偷偷拿出来,去典当,先解决了眼下的困境。”就这样,公司的燃眉之急得到解决。这件事情也让赵吉斌一直铭记在心,他说:“锦上添花的人太多,能够雪中送炭的才是真朋友。我和几位创始人风风雨雨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过不和。”

在赵吉斌看来:“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业,一个人一定要有奉献精神,一个人的成就有多大取决于他的胸怀有多宽广。”他也始终践行着“奉献”二字,离校多年,他一直心怀母校,把母校的事当作自己的事。

赵吉斌一直力推公司联合多所国内著名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江南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等共建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及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积极组织召开我校校友会食科分会活动,以东道主的身份为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杭州等国内城市及在海外工作的广大食科校友做好服务和保障,从而为广大校友增进交流和合作搭建平台。

毕业的时候,有同学在留言册上给他留言:“赵吉斌,祝你早日成为大老板。”未想一语成真。他创立的上海沃迪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先后获得上海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创新型企业、中国食品机械十大知名品牌、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百佳奖、上海市“小巨人”企业、国家863进口技术国产化核心民营企业等多项荣誉。

荣誉加身,赵吉斌却更觉负重前行,用他的话说:“在人生的舞台上,进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走投无路。”他和他的沃迪,永远在前行的路上。

(本文作者系学通社记者 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