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智敏,湖北智敏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我校1998届校友
(来源:《工人日报》)
刚过完38岁生日的师智敏,春忙时节,腾出两个小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10多年前就曾当过新闻人物的他,只是在谈到有机农业时,脸上的表情才开始生动起来。
喜欢简单 只揣摩植物
师智敏,湖北(咸宁)智敏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先后被媒体赋予“新农民典范”、“大学生农民”、“有机果王”等特殊称谓。
头上戴着“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标兵”、“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2006年湖北省劳动模范,省党代表、市人大代表,奥运会火炬手等光环的人,却在自己的博客上感叹“人微言轻”,“人过三十,才知道顺应自然规律,适应他人个性,好像醒悟得太晚。”他说。
1994年,师智敏以610分的高考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制造设备及工艺专业。半年后,没有和任何人商量,他转入了华中农业大学果树专业。之后才告之父亲,不善言辞的父亲为此失眠了整整半年——世代为农的师家,是多么希望跳出农门的儿子能更体面地生活。
师智敏说,他对农业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父亲对水稻很有研究,左邻右舍种水稻出了毛病,就扯一把秧苗过来给父亲看,让父亲支招。那时起,师智敏就决定长大后,要当个农业科学家,做个像父亲一样受人尊敬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师智敏认识了“人微言轻”的含义——接纳不同个体的个性,顺应自然,坦然生活。“朋友们说我最擅长和不说话的东西打交道,我喜欢简单,只会揣摩植物。”他说,只有面对青山绿水,他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他的油桃一元钱一个
办农场,带动农民致富。师智敏说,这一切源于自己对农业的感情,一到地里,自己就感觉非常舒畅。而困难和挫折,在他看来,工作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了,就进步了,就十分开心。工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使他比旁人多了特别的幸福。
2001年初,师智敏辞去公职,回家乡开创自己的事业。
为了解决品种实验基地的问题,师智敏把自己家门口的9亩稻田改成了水果品种实验基地。他的积蓄有限,短缺的资金只能从全家人的口粮中省;没钱请劳力,从栽种、施肥到果树管理,所有环节都是夫妻两个人动手完成。“真不晓得那段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回忆起创业初期的情景,在城镇长大的妻子杨玉凤无限感慨。
师智敏的专业知识使他基本没走什么弯路,在他的精心管理下,他种的果树赢得了极高的“回头率”:别人的桃子一元钱一斤,他的油桃一元钱一个!
这让人们一下子记住了师智敏和他的水果。
一次偶然的机会,师智敏在《世界农业》上了解到“有机农业”的概念,他敏锐地感觉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无污染的有机水果这类高档果品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师智敏查阅了大量资料。经过对咸宁市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地形、气候等全面分析以及凭着自己对于果品行业发展的直觉,师智敏决定投身有机水果行业。
2005年初春,在咸安区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师智敏在横沟桥镇孙祠村租下425亩荒坡发展有机水果,种植了桃、李子、杨梅、无花果等果树。
为了研究和开发有机水果生产技术,2006年1月6日,师智敏与母校华中农业大学签约成立了湖北省有机园艺研究所。3年后,最初栽下的水蜜桃、李子、杨梅、无花果等长势旺盛,开始挂果,他的有机水果面积也扩大到2000多亩。
开拓自己的梦想农场
“既然是用传统的耕作方式从事有机农业生产,那上大学有何用?”面对这样的疑问,师智敏说:“有机农业不是简单的耕作方式回归传统。比方说遭遇害虫,传统农业,因为没有农药,可能导致颗粒无收;有机农业,在遇到虫害时,可以培育害虫的天敌来消灭它。而且上大学让我学会了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学会了用工业的形式来管理和发展农业,学会了农产品营销。我从事有机农业,就是希望能在自己的农场里,生产出值得人们信赖的品牌农产品。”
在师智敏看来,有机农业是中国农业的必然出路和发展趋势,“如果那样,国家的粮食生产就会更安全,生态更绿色,人们的幸福感会更强。”
打开了话匣子的师智敏说,干自己喜欢的专业,不跟风,就不存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他希望年轻的朋友们,要勇于冲破偏见,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梦想农场。